引江济淮“水上立交”获亚瑟·海顿奖
还记得引江济淮工程的“水上立交”吗?引江济淮渠道“下穿”淠河总干渠,形成了“河上有河、船上行船”的奇观,一座世界“水桥”应运而生。如今,这座“水上立交”获得了国际大奖。
近日,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第五届桥梁发展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并对2023年度国际桥梁大会(IBC)唯一荣获亚瑟·海顿奖的中国项目——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进行了现场颁奖。
国际桥梁大会是世界桥梁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国际桥梁学术会议,共设乔治·理查德森奖、亚瑟·海顿奖、尤金·菲戈奖等专项奖,用于表彰近期完成的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桥梁工程项目,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淠河总干渠钢结构渡槽工程何以令人瞩目?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通航水桥、世界首座波折钢腹板渡槽、国内首座钢结构渡槽,总长350米,其中钢渡槽全长246米。
渡槽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为解决高差36米的两大水系人工河流的通水、通航等问题而新建。
引江济淮的渠道流经合肥市时,与作为合肥市和六安市的重要供水渠道的淠河总干渠相交,且淠河总干渠比引江济淮渠道高30多米。为保证合肥市的重要供水渠道不中断,同时满足通航的需要,通过架设渡槽使渠水从引江济淮运河上凌空而过,形成了“河上有河、船上有船”的水上立交奇观。
淠河总干渠钢结构渡槽为安徽省“一号工程”引江济淮的控制性、难点工程之一,是一座通水通航立交桥梁,也是国内首座钢结构渡槽,其最大跨径位居世界通航钢结构渡槽之首。
在设计上,渡槽很有特点。它通过“上平下拱”设计解决了超级荷载及变幅下的结构受力问题,通过“上开下合”方式解决通航不设横撑的超大U形开口断面的稳定问题,通过“外桁内波”解决了水体与气温差、热胀冷缩引起的变形、不协调等问题。
“水立交”的材料也是刚性十足。渡槽采用三跨钢结构桁架式梁拱组合体系,主跨110米,总用钢量约为2.04万吨,满足不同荷载集度下的变形、受力和通航需求,并顺利通过了300年一遇的洪水频率、最大水深5.05米的冲水试验检验,论证了结构设计理念、钢结构加工制造质量的安全可靠。该成套技术首次提出了钢桁架与波折板组合的结构体系,开发了新型止水伸缩缝,完善了渡槽流固耦合理论,填补了国内大跨度重荷载钢渡槽技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