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利工程遗产系列之二:
“天下第一塘”
古有一塘,谓之芍陂。芍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是一座灌溉工程,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明代以后芍陂之名渐废,后称安丰塘。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建塘历史比都江堰还早300多年,号称“天下第一塘”,现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被称为中国“长藤结瓜”式陂塘文化的“鼻祖”。
历史久远的安丰塘
“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描述芍陂的诗句。这座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历经2600多年沧桑变化仍旧发挥着作用,泽被着周围的几十万亩良田。
今日的寿县一带作为春秋时期楚国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对楚国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有着直接影响。古代安丰塘南起寿县众兴集的贤姑墩,北至老庙集、戈店一带,水源来自六安龙穴山和淠河,原为一南北倾斜低洼地,这里也曾旱涝频繁,灾害严重。春秋中期,大国争霸拉开历史帷幕。在楚国占领豫东皖西一带后,楚庄王一方面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欲问鼎中原;一方面向东边的淮南扩展领地,与吴国抗衡。为巩固楚国的东疆,启用孙叔敖担任令尹,组织人民在淮南地区大修水利,在孙叔敖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安丰塘。安丰塘建成以后,灌溉了淮南淮北广大地区,改变了当地无雨则旱、多雨则涝的局面,这也让淮北淮南一带逐渐成为楚国继江汉地区的又一个经济政治中心,这里也形成了早期比较繁荣的城市寿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寿县。
千年古塘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千年古塘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对安丰塘进行多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
1958年,六安地区人民为了根除旱灾对皖西丘陵区的威胁,以大别山区的5座大型水库为水源,开始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安丰塘被纳入其总体规划,成为灌区内最大的一座反调节水库。1958年10月,按照淠史杭灌区的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开挖淠东干渠,目的是把淠河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水库发电尾水经淠河总干渠引进淠东干渠,再直达安丰塘,解决2000多年来安丰塘水源保证率低、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
1962年,淠东干渠通水,安丰塘成为“藤”上的一个大瓜,正式结束了其水源枯竭的历史。
1976年11月,寿县县委组织农民、工人、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十一余万人奋战两冬一春,运来八公山之石,完成周长两万五千米、砌体六万六千方块石护坡工程。工程实施后安丰塘蓄水量由5000万立方米增至84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到67.3万亩。
2007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1.02亿元对安丰塘进行了全面的除险加固,此次治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与发展旅游、保护文物、发展养殖业相结合,使安丰塘发挥了更大的灌溉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的安丰塘可灌溉寿县67万余亩农田,灌区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有13个乡镇、114个村落、60万人受益,寿县一个县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全国的三百分之一。“支渠派印千畦润,垄亩村连百室盈”,寿县入列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安丰塘功不可没。
庇佑一方的安丰塘水库
安丰塘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进水闸、节制闸、泄水闸等组成,安丰塘水库上游地面径流通过双门节制闸和塘口闸控制进库流量。当水库水位达到要求时,关闭双门节制闸,开启双门节制闸上游的杨西进水闸,淠东干渠径流经杨西分干渠及迎河泄水闸泄水入淠河,其最大泄量达220立方米每秒。当淠东干渠上游普降暴雨,总干渠泄洪,水库水位达到29.40米时,将立即开启杨西进水闸及迎河泄水闸,同时关闭双门节制闸。迎河泄水闸启用后,如果干渠水位继续上涨,可有计划的打开双门节制闸引水入安丰塘,调节控制干渠水位,在安丰塘水位超29.50米时,将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开启老庙泄水闸、戈店节制闸及沿塘涵闸斗门泄水,以保证安丰塘安全。
1988年,安丰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5年10月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入选为全国13项“最美水利工程之一”,如今这里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安丰塘北堤外侧的孙公祠,是古人为纪念楚相孙叔敖而建。始建于汉代的孙公祠,在1999年进行重修,祠内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
孙公祠对面塘内建有安丰塘北亭,慕名而来的游人在这里驻足停留,极目远眺,可观碧波万顷,水天一色,远处的湖心岛点缀水面,让塘面更添灵动。两千多年来安丰塘虽历经沧桑,却一直在守护着沿岸的百姓,当然,以后也会一直守护着......